公元前5世纪前
首部药学专著诞生期
+

发展事件与成就

西域药学家哈孜巴义编著《药书》,系统记载312种药物(如茴香、羊肉、盐)的性味功能。与古希腊医学交流,促成《单味药书》传入西域。

  历  史  意  义  

首部药学专著诞生,标志维药理论雏形形成,开启东西方医学早期对话

历史故事和影响

哈孜巴义在编撰《药书》时,曾深入塔里木盆地采集药物,发现西域特有的骆驼刺蜜具有解毒功效。传说他通过观察牧民使用沙棘治疗冻疮,首次将沙棘纳入药典。书中记载的"盐疗法"成为西域游牧民族日常保健核心,牧民至今保留用盐热敷关节的传统,奠定了维药"自然元素平衡"的实践基础。

汉代(前136年)
丝路药材交融期
+

发展事件与成就

张骞带回西域药材(胡桃、石榴、红花),《神农本草经》收录葡萄、硫黄等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及西方"毒药"疗法,反映维药强效特点

历史意义

丝绸之路推动维药融入中原医学体系,确立其在传统医药中的地位

历史故事和影响

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桃、胡蒜、胡豆、石榴、红花等药用植物,而西域的药物如"浮苡草""止血药"等也输入内地,同时中原汉医的方剂和诊断技术传到西域。促进了东西方医药的交流与融合,丰富了维药的药物种类和治疗方法,使维药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提升。

4-6世纪
复方理论发展期
+

发展事件与成就

佛教医学传入,《却卢文医书》载酥油、葡萄酒等药方。龟兹名僧鸠摩罗什翻译医药典籍,于阗国《于阗医学文献》记录葡萄干方剂

历史意义

佛教与本土医学融合,药物应用从单味转向复方,理论体系开始丰富。

历史故事和影响

《回鹘医学文献》中记载了多种复方治疗方法,如用牛角、尿、乳汁等配伍治疗疾病;马合穆德·喀什噶里所著《突厥语大词典》也记载了如服用疯狗的脑治疗狂犬咬伤等复方治疗方。推动了维药复方治疗的发展,使维药在治疗疾病时能够根据病情的复杂性采用多种药物配伍,提高了治疗效果。

9-11世纪
医学理论奠基期
+

发展事件与成就

《回鹘医学文献》详载牛角、海狸香等百余种药物用法。喀拉汗王朝设"麦德日斯萨其也"(放光学堂),是包括医学专科在内的综合性院校。校内名医伊麻都丁·喀什格日拥有多次顺利完成各种战场外科手术的经历。《突厥语大词典》收录"疯狗脑治狂犬病"等民间疗法。伊本·西拿编著《医典》、再克日亚 ·拉孜(公元865~925年)的《卡米鲁里艾地维也》(《完善的药物》)、《克塔比沙米里》(《药材全书》),比鲁尼的《台孜克热依苏外地》(《苏外地药志》)(约11世纪初)。

历史意义

《医典》为维吾尔医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医疗技术。《突厥语大词典》记载的"以毒攻毒"疗法(疯狗脑)体现早期免疫学思想

历史故事和影响

喀拉汗王朝时期,优素甫·哈斯·阿吉甫所著《福乐智慧》提到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与自然界的四大物质及自身产生的四体液的盛衰有密切关系,论述了四大物质在体内的运转机制。奠定了维医学的基础理论,包括四大物质学说、气质学说和四体液学说等,这些理论指导着临床的医疗实践,为维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。

12-14世纪
医药标准化建设期
+

发展事件与成就

元代设回回药物院,维吾尔医答里麻任院长,忽思慧撰《饮膳正要》发展食疗。新疆和田阿萨拉依村加马里丁·阿克萨拉依(约12世纪后叶,13世纪前叶)的《阿克萨拉依》(《白色宫殿》)第二部分、《佳密奥力木非日大提》(《单味药汇编大全》),新疆和田再奴里 · 艾塔尔(13世纪后叶~14世纪中叶)的《依合提亚热提拜地依》(《拜地依药书》)。

历史意义

官方机构推动标准化

历史故事和影响

元代设置广惠司,主持编出《回回药方》36卷,收载了维医的药方;现代以来,维药在药材种植、炮制、制剂等方面逐步实现了标准化生产。有利于维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保障,提高了维药的市场竞争力,推动了维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,使维药能够更好地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
15-19世纪
系统化学术转型期
+

发展事件与成就

毛拉·阿日甫和田尼编纂《保健药园》(1590年)、库车医家胡都优木汗·阿吉主编的《回回药方》(1619年)36卷(现存4卷)、穆罕默德 ·穆明17世纪后叶编著的《徒普土里木明》(《奉给信徒们的贡献》)、穆罕默德 · 玉赛因18世纪后叶编写的《买合孜尼艾地维也》(《药物宝库》)等、艾再木汗(约19世纪)编著的《木合提艾再木》(《环境大全》)。

历史意义

维医从经验医学系统学术体系转型。

历史故事和影响

现代维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吸收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,开展了药学研究、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,如对维药的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等进行研究,开发新的维药制剂。使维药学术更加系统和科学,提高了维药的治疗水平和学术地位,促进了维药的创新发展,为维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。